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3篇
  免费   1853篇
  国内免费   2426篇
测绘学   1057篇
大气科学   1456篇
地球物理   1680篇
地质学   4557篇
海洋学   1168篇
天文学   180篇
综合类   865篇
自然地理   1239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518篇
  2021年   584篇
  2020年   490篇
  2019年   550篇
  2018年   552篇
  2017年   543篇
  2016年   541篇
  2015年   500篇
  2014年   609篇
  2013年   647篇
  2012年   609篇
  2011年   612篇
  2010年   569篇
  2009年   531篇
  2008年   513篇
  2007年   446篇
  2006年   423篇
  2005年   362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66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3篇
  1969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佳  李青 《地理教学》2020,(2):53-55
本文基于笔者运用LocaSpaceViewer软件完成人教版地理必修3“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的教学内容,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宁夏沿黄城市带位于宁夏东北部,不仅是干旱地区地理研究的重点区域,也是宁夏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基于2000—2018年的MODIS地表温度、土地覆盖类型以及植被覆盖率数据,通过计算热岛比例指数 (URI),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及Sen’s斜率估计法,对宁夏沿黄城市带近20 a白天和夜间的地表温度(LST)和热岛效应时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近20 a来,宁夏沿黄城市带大部分地区[WTBX]LST变化不显著,但在植被覆盖率增加区域,白天LST显著减小而夜间LST显著上升;植被覆盖率减小区域与之相反;夜间LST[WTBZ]变化幅度强于白天。(2) 宁夏沿黄城市带的热岛效应通常在白天较弱、在夜间较强;白天和夜间时刻的城市热岛效应在一年内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特点,白天春冬较强,夜间夏季较强;过去近20 a,宁夏沿黄城市带白天热岛效应呈现稍微减弱趋势,夜间热岛效应呈现稍微增强趋势,但变化趋势均不显著。(3) 从植被覆盖率和地物类型两个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植被覆盖率是影响地表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城建区与郊区主要地物温差的改变是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从长时间序列变化的角度详细分析干旱区城市热岛的特征和变化原因,可为干旱区城市热岛带来的环境问题治理提供参考,也为研究干旱区热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朱芳  苏勤  陶云  沈惊宏 《热带地理》2020,40(4):636-648
日常生活环境和旅游目的地环境都可以为个体提供恢复的机会,不同环境的属性特征导致不同程度的恢复。为了探究环境类型与恢复性效应之间的关系及停留时间的调节作用,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游客在不同环境中的恢复性效应,并对这一现象提供心理上的解释。结果表明:1)恢复体验的4个维度(放松体验、心理脱离、掌握体验、控制体验)在旅游目的地环境中的得分均高于日常生活环境。2)掌握和控制体验维度在城市旅游目的地中的变化程度高于乡村旅游目的地,两种类型目的地的放松和心理脱离维度差异较小。3)随着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的延长,乡村旅游目的地放松体验和心理脱离维度变化程度高于城市旅游目的地,两种类型目的地环境恢复性效应会相互靠近。因此,游客的环境恢复性效应不仅受到环境和目的地类型的影响,同时还与游客的适应程度有关,且受到其停留时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地域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成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西方“后生产主义”语境下,乡村空间研究开始出现消费转向、社会-文化转向和后现代转向,多功能、全球化乡村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成为西方乡村空间研究的热点;国内研究主要基于乡村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展开乡村空间重构过程—机理—调控研究以及微观视角下农户经济空间行为研究;当前,中国乡村空间重构呈现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学转型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集体组织与政府、企业、个人等其他主体之间的空间-权力关系成为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视角。政治经济地理学及“社会-空间”二元辩证法为乡村空间重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乡村空间重构研究应系统整合空间生产、主体能动性、土地资本化、社会关系网络、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农户地理等政治经济学、地理学理论,强化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要素相互作用及其空间响应机制研究,重点开展多要素多维度的乡村空间格局形成及演变规律研究、乡村社会空间再生产研究、能动性视角下乡村劳动力空间生产研究、政府政策制度与城乡空间治理体系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5.
6.
超过三分之二的地壳岩石是由来自深部的岩浆作用形成,岩浆岩记录的信息是深时数字地球(Deep-time Digital Earth,DDE)特别是深部过程研究的重要载体。岩浆岩分布范围广,样品众多,分析、定年相对方便和精确,易于数据累积。在过去的十多年,全球科学家建立了EarthChem、GEOROC、DataView等多个优秀的岩浆岩数据库。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地球科学也在经历向地球系统科学的重大转变。如何进一步整合分散在研究机构和个人手中的越来越多的数据,建立能服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的数据平台,推动地球科学研究由理论驱动的传统因果推理方法向数据驱动的大数据方法转变,是新的很有希望的突破点。文章系统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岩浆岩相关数据库及其运行情况,为未来DDE计划整合全球海量岩浆岩数据,建设开放、共享、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提供经验和基础。同时,也列举了以岩浆岩大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的典型实例,并结合DDE相关任务,对利用岩浆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一步解决四维地球深部圈层物质构成、交换与动力学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提出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Zhou  Xingbo  Chen  Zuyu  Zhou  Jianping  Guo  Xinlei  Du  Xiaohu  Zhang  Qiang 《Natural Hazards》2020,104(1):249-277
Natural Hazards - Quantitative and effective flood control operation of cascade reservoirs under emergency conditions can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dams, reduce the social loss caused by flood...  相似文献   
8.
Hu  Hui  Zhang  Jianfeng  Li  Tao  Yang  Jie 《Natural Hazards》2020,102(3):1515-1540
Natural Hazards - The prediction of dam-break water flow at dam site is essential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for loss of damage in the downstream floodplain. In this study, the influence of reservoir...  相似文献   
9.
Liao  Xiaoyong  Tao  Huan  Gong  Xuegang  Li  You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10):1610-1624

A model integrating geo-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ing map (SOM) for exploring the database of soil environmental surveys was established. The dataset of 5 heavy metals (As, Cd, Cr, Hg, and Pb) was built by the regular grid sampling in Hechi,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southern China. Auxiliary datasets were collected throughout the study area to help interpret the potential causes of pollution.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Soil samples of 5 elements exhibited strong variation and high skewness. High pollution risk existed in the case study area, especially Hg and Cd. (2) As and Pb had a similar topo-log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meaning they behaved similarly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Cr had behaviours in soil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other 4 elements. (3) From the U-matrix of SOM networks, 3 levels of SEQ were identified, and 11 high risk areas of soil heavy metal-contaminated were found throughout the study area, which were basically near rivers, factories, and ore zones. (4) The variations of contamination index (CI) followed the trend of construction land (1.353) > forestland (1.267) > cropland (1.175) > grassland (1.056), which suggest that decision makers should focus more on the problem of soil pollution surrounding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and farmland.

  相似文献   
10.
Elemental(TOC,TN,C/N)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δ~(13)C)compositions and long-chain alkane(n C_(16-38))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for eight major plants and a sediment core collect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estuarine wetlands.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C_3(-25.4‰to-29.6‰)and C_4(-14.2‰to-15.0‰)plants are growing in the wetlands and C_3 plants are the predominant species.The biomass of the wetland plants had similar organic carbon(35.5-45.8%)but very different organic nitrogen(0.35-4.15%)contents.Both C_3 and C_4 plants all contained long-chain alkanes with strong odd-to-even carbon numbered chain predominance.Phragmites australis,a dominant C_3 plant contained mainly n C_(29 )and n C_(31) homologues.Aeluropus littoralis,an abundant C_4 plant were concentrated with n C_(27 )and n C_(29) homologues.Organic matter preserved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ine sediments showed strong terrestrial signals(C/N=11-16,δ~(13)C=-22.0‰to-24.3‰).The distribution of long-chain n-alkanes in sediments also showed strong odd-to-even carbon chain predominance with n C_(29 )and n C_(31 )being the most abundant homologue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organic matter preserved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ine sediment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wetland-derived organic matter,mainly C_3 plants.The Yellow River estuarine wetland plants could play important role affecting both the carbon and nutrient cycling in the estuary and adjacent coastal wa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